用儒商精神引导企业发展

时间:       天美联盟      

   雅丽洁国际集团在吕南明董事长的带领下,将儒家文化与企业经营相结合,用儒商精神规范行业的经济行为,成功打造了“雅丽洁模式”,建立了雅丽洁“百年名店”工程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此,我代表香港孔教学院和世界儒商联合会祝贵公司发展顺利,建功立业,走向辉煌!

中国走上了和平崛起之路,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创造了无限的商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全球第三大化妆品销售市场,化妆品行业潜力极大。雅丽洁公司创办之后,成功推行有效网路终端销售模式。2005年雅丽洁推出了雅丽洁“百年名店”工程,打造合作、交流、共同提升的品牌。

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要建立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教儒学信仰继承下来,广泛传播。吕南明先生非常关注孔教儒学事业,在去年和今年到香港参加了由孔教学院主办的祭孔大典,带领员工学习儒家启蒙书籍《三字经》、《弟子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将儒家思想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本人被人称为“汤三儒”,儒商、儒学、儒教集于一身。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已有一定成就,同时,研究并弘扬孔教儒学,在全世界推动孔教儒学的复兴运动,所以,我狠高兴接受别人给我的这个雅号。我读了九年私塾和二年学堂,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导,用儒家的智慧经营,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证明了儒家思想的伟大。

本人一向遵循“生财有道”的原则,反对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我把孔子的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作为自已的座右铭,并且亲自将之书写成匾额,赠送给香港的廉政公署,以支持肃贪倡廉的正义行动。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虔诚地向孔子雕像揖拜,请大成至圣先师赐予智慧。自担任孔教学院院长之后,撰写了八百多篇学术论文及演讲稿, 出版了《汤恩佳尊孔之旅环球演讲集》(十七卷本)及《孔学论集》,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孔教儒学的理论体系。二十多年来,每年孔圣诞辰,都毫无例外地由我主持并以我为主出资举办“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邀请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儒商数百人前来参加,并在本人家中举办“孔圣诞之夜——大成宴”。本人曾在孔教学院院长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新点燃孔圣之火的豪言壮语。从此,在孔教学院同仁的大力推动下,近二十多年来一场气势磅礴、前无古人,以孔教儒学为主轴的群众性文化复兴活动便在神州大地乃至全球展开了。

下面,我们就根据儒家的精神理念,谈谈我从事商业的个人体会。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关于 “仁”的最本质的概括。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正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在经营管理中的体现。儒家认为治国以民为本,因此,施仁政就必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认为“修己”是手段,“安人”才是目的,这说明仁政的实质是以社会大众为目标的,应为天下百姓谋求利益。儒商精神要求现代企业应该把公众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将公众利益作为公司发展的前提,作为决策的依据。“仁者爱人”精神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儒商要有自尊自爱的精神。扬雄说:“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 ;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也常常对别人采取损害的行为。

其次,儒商的“仁道”,表现为向外产生利国利民的作用。仅仅有自爱是不行的,因为,仁的品德是内在于人性中的,而发用的方向则是指向外的。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孔子是把爱亲,作为仁爱扩大的基础,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孟并不是叫人们完全停留在爱亲上,如果仁爱被限定于此,就摧折了仁爱。仁爱的本质就决定了仁爱必然要得到无限的扩大,达到孟子说的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儒商在自己经营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关心自己的员工,自己经营有所获时,又拿出一部分来回报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赞助文化教育事业,这就真正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精神。

再次,儒商还应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 ,何所不至? 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儒商还应对所有的生命负责,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毁灭地球上的众多生物,破坏地球环境。儒商应当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典范。

儒家有句名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曰“以财发身”,这其中就体现了儒商精神。不仁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他们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为赚钱而赚钱,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身试法,故曰:“以身发财”。这是儒家一贯反对的。儒商“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对社会发展有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抱负和忧患意识。

二、以义制利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是以取利为主要目的。每个企业追求利润,才能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只把利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而不讲社会责任,不讲道德义务,不讲社会效益,就会出现孔子所讲的“小人喻于利”的情况,为了拼命赚钱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欺蒙拐骗的地步,这样做,轻者使顾客背离,企业无法生存下去,重则触犯国家法律,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荀子《荣辱篇》有云:“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一个企业家必须明白,追求利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每时每刻都以“义”的标准去衡量,符合“义”的利就去获取,不符合“义”的利,就必须舍去。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将正义作为君子的最高行为标准。孔子也重视求利,他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是,求利的手段必须正当,追求利必须合乎义,即合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儒家有“以义为利”的观点,在这种思想中,儒家所讲的利,不是狭义的利而是广义的利,不仅仅是指金钱财富的利,也指精神之利、仁义之利、道德之利、荣辱之利;不仅仅指眼前的利,而且指长远的利和整体的利。所以,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义已成为利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拋弃狭隘的利的观点,树立广义的利的观点。

儒家的“以义制利”将这两者狠好地统一起来。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按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的原则去做,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取不义之财,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儒家不是无视利,不去考虑利益问题,而是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获取利。在符合“义”的前提下获取利,可以做到义利兼得,甚至可以成为圣贤。商人能不能成圣人,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能不能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重,将其所得回报社会。如果是只考虑私利,就会将“义”置之不顾,即使暂时获得了利,而最终也会受到惩罚,自取其辱。

当代企业的一切决策和行为,是在关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争取自身利益。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必须首先“利他”,以“利他”的方式实现“利己”,达到“利他”和“利己”的和谐统一。让人先得益,最后自己得益,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正是儒家“以义取利”精神的体现。如果不顾公众利益,而为自身利益不尊重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就毫无“义”、“利”可言。儒家的义利观与现代商务中的“互惠互利”原则是完全吻合的。针对社会重利轻义的取向,儒家提出“重义轻利”的思想,强调要“见利思义”,“取利有道”,要求“利”必须符合“义”的规范,既不反对“有利可图”,但同时又决不“唯利是图”。现代商务提出了“互惠互利”以及“与公众对象一同发展”的原则,强调公司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根据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建立真诚合作的关係,这正是儒家的义利观在现代商务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诚实守信

诚,是做人的根本。大儒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信,则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是真诚、诚实、虔诚之意,而信则是信用、信誉、守信之意。诚与信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诚,偏向内在,偏向生命主体;信,则是偏向外在,偏向行为表现。诚为体,信为用,以诚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誉。如果,丧失真诚和诚实这一根本,则信用和信誉就会变成一种谋利的工具和伪装自己的伎俩,这样的信用和信誉是虚假的,也是不能长久的。某些人以欺骗的手法换取了别人对他的信任,然后又利用这种信任,设置陷阱,最终将别人坑害了。诚信,可以使我们的道德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言行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保持其真实性。

在人际关系中,只有以诚相待,才能感动他人,以真心换得真心,以真情换得真情,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正如孟子所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自己的事业得到众多的人帮助,就能走向兴旺发达。个人讲诚信,人们就会称赞他,尊重他,亲近他,信任他,他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政府讲诚信,人民就会拥护它,支援它,爱戴它,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公司讲诚信,客户才会信任它,公司才会有信誉,才能同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立于不败之地。

四、以人为本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在周代敬天保民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伦道德,重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把人置于宇宙中心和社会主体的地位,重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系统地提出了人本主义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在宇宙万物中,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宇宙生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者。《礼记.礼运》篇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的精神与天地之间的生命精神是相通的,《周易.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孔子极为重视人的现实生活,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欲求,例如,追求富与贵是人的最大欲望,贫与贱是人们极力回避的。问题在于,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富贵,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避开贫贱。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果一个管理者高高在上,自以为是,那么,他就丧失广大员工对他的支援。唐太宗李世民深刻领会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家一定要尊重人,体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员工的利益出发,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员工的正当要求,解决员工实际中的困难,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人本主义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真实体现。

五、以德为重

《大学》中有 “八条目”之论,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理出了这样一条基本的线索,从内到外,自近至远,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管理好自己,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才能有效地管理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的品行端正,这是政令畅行的必要条件。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诚心诚意地为企业作贡献,必须做到“以德服人”。孟子就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诚待人,关心、爱护、尊敬员工,以自己的道德作风感化他人,行“修已”之实,才能达到“安人”之效。另一方面,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准之外,还要重视员工的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仁”、“义”、“和”、“诚”、“信”、“忠”等道德原则教导员工,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各尽其责,整个企业才具有竞争力。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徽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学习儒学,学习朱熹理学,在经商之地的同乡会馆中建立朱文公祠,立朱子牌位,祭祀朱子,做到贾儒并重,以义为利,孔子、朱子的思想成为徽商的信仰,成为徽商的精神力量。徽州形成尊孔崇儒的风尚,徽州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出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局面。儒家文化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准,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他们进入商业领域之后,就能够实现以德治业,成为真正的儒商。由于徽商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因而,在商战中,便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具有审时度势和把握商机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获得成功的法宝。

六、以和为贵

儒家并不是不重视个人的价值,而是将个人的价值放在社会整体中考量。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在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这一大前提下,才会有团结与协作的团队精神。重视和谐,可以说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孔子的学生有若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发挥团队精神,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係,协调社会关係,减少人际关系冲突,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战斗力。一个企业内部和谐融洽,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和”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一个企业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就能“和气生财”,在这种情况下,“和”就成了一种竞争力。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明儒家不提倡盲目的无原则的“和”,而是倡导在各自保持其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倡导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的和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建立相互协作的关係。

本人非常尊敬邓小平先生,他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三十多年间迅速繁荣富强起来。历代政治集团对待孔子儒家思想的态度决定了其成败。纵观二千年来,我们发现有以下六个典型例子:

1)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不用儒家之道治国,结果是人亡政息。

2)明朝中后期,统治集团借儒家之名,却没有真正遵从孔子教导,出现专制主义强化、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特务横行、争权夺利等弊端。于是,在农民战争打击之下走向崩溃,满族统治集团乘虚而入,建立清朝。

3)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狂妄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毁孔庙,贬孔子,弃儒经,结果是丧失了道德观念,陷入了腐败、内讧之中,自杀身亡。

4)满清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表面上不得不尊重儒家文化,但实际上,满清统治者推行“易服剃发”;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驱使知识份子钻到故纸堆里进行繁琐的考证,放弃了对儒家义理的弘扬;政治腐败,毒化知识份子,使之不能坚守儒家的信仰;闭关锁国,到后来又崇洋媚外,扼杀光绪皇帝、康有为与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以上这些做法给儒家文化带来致命的伤害,中华民族的精神丧失了,满清自身也走向败亡。

5)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与儒家提倡“选贤与能”、“内圣外王”的观念狠相似,我们是完全赞成的。但同时也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造成了思想的极大混乱。

6)文化大革命掀起“破四旧”、批孔反儒的逆流,结果制造了空前绝后的十年大灾难,引致数千万人斗死饿死。结果“四人帮”被瓦解,文革元凶之一江青被审判下狱,最后自杀身亡。

以上六例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尊孔的时代,都是天下大治;凡是反孔或淡化孔子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甚至人亡政息。因为这些独裁者不能容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孔子,不能容忍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他们要取而代之,其结果,他们取得政权后,随即败亡,且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建设真真正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日提高,国防力量日日强大,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彼此形成强烈的对比。

 

结合以上所说,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一、能促进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

三、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四、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

五、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

六、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孔教学院已经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定万世师表孔圣诞日(夏历八月廿七日)为教师节公众假期,我们恳请在座各位给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

谢谢各位,并祝各位

事业进步,身心康泰!